一份精心制作的简历,往往可以让招聘者眼前一亮。两份制作精美的简历,往往也容易吸引人的眼球。而一旦招聘市场上全部充斥了“豪华”简历,那么“豪华”本身除了能为自己的钱包减轻负担外,几乎一无是处,不再具有任何让人眼前一亮甚至是怦然心动的效果。能打动人的,显然还是求职者本身的学识、素质以及表现出来的谈吐等等。
刘基的《卖甘蔗说》与此基本同理。精明的商贩,可以让柑橘外表光鲜、色泽夺目,看上去确实很美。但毫无疑问,大家买柑橘是来食用的而并非是作为摆设来欣赏的。所以顾客一旦博客外面的“金玉”,露出了里面的“败絮”,那么,卖甘蔗的拙劣把戏就自然该收场了。善用小聪明保持柑橘的外表光鲜容易,但让里面的果肉一样新鲜多汁并且保持原味,则几无“窍门”可钻。
根据荆楚网7月27日消息,在武汉某高校经营复印店的欧阳先生,不足20平米的小店内,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简历,每年的4、5月份举办毕业生招聘会的时候,小店生意非常火爆,单简历一项的收入可以占到整个复印店收入的70%。但是在生意火爆的背后,他坦言:“很浪费,招聘会上,收简历的人往往看看就丢了。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贬值,就业难本就日益雪上加霜,加之去年下半年始的金融危机,更让不少大学生深恨生不逢时,感叹找个工作咋就那么难呢?以前写过几篇文章,专门与一些青年朋友谈过学识与就业问题,但结果可想而知,几乎都是是受到了一窝蜂的攻击。人在气头上,找不到工作非但没有安慰,你反倒说些“风凉话”,这些刚刚走出门槛的学子们心怀不满自然也不难理解。尽管我个人并不否认社会整体的就业形势以及政府在就业方面必须承担的责任,但我始终坚持认为,个人才是最根本。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俗谚也有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好汉,演绎到现在,自己不找自己的问题,完全把责任一股脑推在社会和政府身上,我觉得也不该是好汉所为。
既然不少大学生朋友都认为自己就是“大学生”,觉得自己本身就是“人才”,认为找不到工作全部是政府和社会的事情,我也无法,只好顺水推舟顺着台阶下。所以我不得不认为现在上了四年大学的都是“人才”。虽然如此,但新的问题却就此产生了,你也是人才,他也是人才,大学扩招,每年几百万地入学,每年上百万地毕业,比之三四十年前,这是何等壮观的场面。还有一句俗话,强中更有强中手,你是“人才”,人家也是“人才”,用人单位凭什么非得用你这个人才而不用人家那个“人才”?就凭一点,你要比别人更强,要比别人更厉害。大家都是牛人,牛人就不值钱了,在这个时候,就要看谁是牛人中的牛人。
说到这里有点扯远了,但是话题没有偏。之所以出现复印店生意火爆的情况,就在于不少人确实是病急乱投医,搞得豪华简历一大摞,只要能丢的地方都丢一份,普遍撒网个别培养,窃以为实在毫无必要。负责招聘的部分现场工作人员就明确表示,看简历最多只看看简历的第一页,了解求职者的基本情况,录用最终靠的还是求职者自身能力。也就是说,只要你是真金子,根据专业和兴趣,找准了“点”即可,未必都要普遍撒网,更无必要在简历的豪华度上不惜血本进行血拼。
再豪华的简历,毕竟只是复印在纸上的东西,哗啦啦复印机一开,几百上千份随便来,容易得很。但说实话,上了几年大学,学没学好专业知识,学没学好学习的本领和做人做事的本事,学没学好正确的认识论和价值观,这才是关键。如果自己真的底子薄,还死不肯承认,则只怕是再先进的复印机,也难以在应聘求知的瞬间,就随心所欲地一克隆一大堆。
正如武汉大学1+N的专家所言,传统高等教育侧重于理论型和研究型培养,大学里所学的与企业所需要的存在着短板和脱节,难以学以致用,以致其毕业生的专业学习与企业需求形成结构性错位,缺乏实践操作性和应用性技能。
因此,解决学生技能问题,远比豪华简历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