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市出台了《推进中心城市人才资源开发三年行动纲要》系列文件,针对中心城市人才队伍建设,启动实施了“宿迁英才计划”,力求通过政策聚焦、机制创新和环境优化,努力把中心城市打造成外地人才向往、本地人才留恋、各类人才集聚的人才特区。
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招才引智
一个城市要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既需要好的企业,也需要一大批勇于拼搏的优秀人才。
通过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优化人才环境,近年来,我市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市人才队伍建设基础仍然相对薄弱,特别是中心城市人才队伍的总量规模、结构层次、科研水平、带动能力等明显不足,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紧缺的矛盾尤为突出。
面对现状,我市在抓招商引资同时,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从2013年起,以实施“宿迁英才计划”为载体,用更大力度、更优政策、更新机制、更好环境,整体推进人才工作,努力把中心城市建设成为人才引进集聚度高、人才培养成长性好、人才使用承载力强的人才特区,为推动宿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据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张莉介绍,为保障“宿迁英才计划”实施,2013年,我市连续制定了多个文件,内容涉及中心城市企业人才引进、事业单位人才引进、民办非企业单位人才引进、人才培养、鼓励支持大学毕业生创业、人才公寓建设管理、名校优生引才工程等诸多方面。
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我市将确保到2015年实现“五个一万”的目标,即:新引进工业企业人才1万人以上,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人才1万人以上,新培养高技能人才1万人以上(其中技师、高级技师1000人以上),初级以上职称人才1万人以上(其中高级职称人才2000人以上),引导支持1万名知识型人才在中心城市创业。
抢占人力资源市场打造人才集聚特区
在人才资源争夺战中,谁抢占了先机,谁就掌握了发展主动权。“宿迁英才计划”实施以来,我市把人才引进和培养列入中心城市和市直部门的目标考核,全力抢占人力资源市场,打造人才集聚特区。
年初以来,我市紧紧抓住与省人才办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机遇,着力加强与高校院所对接合作。先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南京分院等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吸引了17名北大博士、硕士来宿挂职任职。推进“双百工程”,337名专家教授结对扶持我市293家骨干企业,帮助企业解决各类技术难题2276 个。举办第二届科洽会,邀请78家高校院所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及500多家企业负责人进行现场对接洽谈,正式签约项目42个。举办“省促进科技资源向苏北集聚专家宿迁行”活动,南京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苏州大学等9所高校的27名专家学者与我市企业对接合作。
2013年5月,市人社局、人才办等部门利用高校、职校毕业生就业高峰期的有利时机,实行市县联动、政企联手,进一步开展系列招聘活动,为各类人才和用人单位搭建沟通交流的桥梁纽带。从5月8日起,利用两周左右时间,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带队,分为6个组,赴省内外50多所高校、职业院校开展政策宣讲和人才招引工作。
截至目前,我市中心城市新引进工业企业人才7224人,引进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人才4614人,新培养高技能人才3425人,新培养初级以上职称人才 3960人,引导和支持4146名知识型人才创业。其中,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人,10人入选省“双创计划”,3人入选省“博士集聚计划”。
广开渠道纳才贤人才强市促发展
在中心城市大力实施“宿迁英才计划”的同时,2013年,沭阳、泗阳、泗洪三县也大力开展招才、育才工程。
2013 年,沭阳县启动了建设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产业园,着力打造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和科技企业孵化的“蓄水池”;泗阳县启动了“招才引智百日行动”,大力引进高层次创业人才、创新人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宿城区启动实施了人才培养“211工程”,围绕青年人才能力提升和综合素质提高,对近三年来引进的大学毕业生实施有计划、有重点的培养,不断加快青年人才成长节奏。
2013年,我市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结构日趋合理。但是人才总量偏小仍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一大“短板”。
为进一步推动人才资源在我市充分涌流,2014年,我市将围绕贯彻实施“宿迁英才计划”,进一步畅通人才与政府之间的交流通道,为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创新设立“宿迁英才计划”服务窗口,打造“123人才驿站”,开设绿色快速通道,优化人才服务方式,确保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深入推进“宿迁英才计划”,通过创新招才引智工作方式,加大人才项目争取力度,深化人才交流合作,做好企业人才服务工作,多渠道开展继续教育培训活动,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等方式,推动我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